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aqxsw.cc)--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aqxsw.cc

第182节

作者:从小不会爬
由于赵抗此次来临安的时间已经相当长,小千鹤见他迟迟不归,居然偷偷离开了淡水来到临安,把赵抗给吓了一跳。不过既然她来了,赵抗便干脆让她跟在身边学学基础的医术,免得她出去惹出事端。如今的千鹤,眼神中暗含的杀气已经令人不寒而栗,赵抗原本坚定的决心再次动摇起来,“我这样做,对吗?”
赵抗早就发现千鹤的内功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停滞不前,但是她的武功却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很明显她在暗中修习一种与内功无关的厉害武学。但赵抗并未过问此事,在他看来,千鹤的武功越高,对她日后完成使命就越有利。而千鹤武功太高后会失去控制,这个念头赵抗还从未有过。因为一直以来,千鹤对赵抗可谓言听计从,很难想象她会变得不听话;而就算千鹤真的失控,赵抗也不认为她能强到连自己也制服不了……
“这庭议的结果,好像不太妙啊!”赵抗了解情况后,暗自叹息道。原来,当赵昚兴冲冲地向群臣提及此事时,大家却意见不一,但即使是一些主张对金国开战的大臣,也强烈反对现在就对外用兵。理由很简单,不合礼法,这父亲刚死了没多久,儿子就要对外开战,怎么都是不孝之举。从这点来看,赵抗不孝的罪状又多了一条,但他本来就不是正常人,要求被放低了很多。在大家眼中,赵抗能放弃亲自领军北伐的念头,就已经算是很孝顺了……
按那些大臣的说法,就算要对金开战,也得等守孝三年期满。最少最少也得等到明年,要不然,就太不像话了。这也就是说,虞允文所急需的短期援助,南宋朝廷是给不了了。
而且就算不考虑孝道礼法的因素,反对出兵的呼声也相当地高,听起来也都蛮有道理。秦桧一党自不必说,就连张浚也强烈反对出兵,他退朝后递上的密折令赵昚彻底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密折里说:现在北伐的主力是赵军,如果现在南宋出兵救援,最后就算北伐胜利了,战利品都是赵国的,而威望全是赵抗的,无论对南宋,还是对他赵昚都很是吃亏啊!张浚建议,最好等赵金双方打得两败俱伤,赵军被迫撤退后,南宋再出兵捡便宜,赵昚深以为然。
赵抗在听到赵昚陈述了一大通的理由之后,他心里明白,赵昚已经不可能出兵支援了。于是,赵抗便动了让北伐军撤回国内的念头。反正此次北伐的战果还算不错,光强制迁到国内的人口就有几十万,虽然士卒战死数万,钱粮消耗也不小,但总体来说至少不亏。
但虞允文却立即回信给赵抗表示反对,他在信中陈述了撤军的诸多不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赵国必须在大陆上获得一个立脚点,以建立汉人自己的骑兵,这次北伐中所吃的苦头进一步坚定了虞允文的这个想法。赵抗和他原先指望借南宋的部分地盘来养马,但目前赵宋之间貌合神离,已经不能抱太大期望了。
所以赵军只能自力更生,如今五州的百姓基本都被遣往赵国垦荒,空出来的大片土地便可以作为牧场。等骑兵建立起来,夺回北方几处重要的养马地后,到那时再将这一带恢复成农田也是可以的。
赵抗想了想,觉得虞允文说的话很有道理,但问题是……哪儿来的兵呢?没兵的话,光死守也没空去养马啊!关于这点,虞允文也没什么好的办法,但他还是坚持不能撤军……
就在赵抗束手无策,开始看起宣传队的传单散心时,一个主意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打算在南宋境内征募义勇军,前去支援北伐军。赵昚自然很不乐意,这些人就算不是精兵,也能提供税粮啊!但一来他觉得之前拒绝出兵有些对不起赵抗,二来南宋居民生活富裕,估计也没几个人愿意当兵,想来赵抗也征募不到多少人,便同意了赵抗的要求。赵昚的想法是没错,但他却不知道赵军中有宣传队这一特殊兵种存在……
第三百七十七章 宣传队
为了配合此次北伐,陆游训练出的数千宣传队员中的大部分都离开了赵国,如今赵抗一下令,他们立即散布到南宋的广大城乡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在他们口中,赵抗离经叛道的行为成了所谓的“特立独行”民间形象一下子有了质的变化。再加上赵抗原有的缺点都被巧妙地隐讳不谈或者是曲解成了难得的长处,而他的优点则被进一步放大,简直成了如同神一样完美的存在。连赵抗自己听到这些肉麻的描述,都有些不好意思,但宣传队驻临安的负责人解释道,“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如果宣传时不夸张点,那根本吸引不到人哪!”
不光是对赵抗本人的宣传与实际大相径庭,其他方面的宣传就更是如此。赵国虽然分配公平,但是律法严苛,百姓缺乏自由,而且征兵率也高,并不能说就一定好过南宋,但经宣传队一包装,赵国简直成了人间天堂。可以说,要不是汉人的乡土意识极重,很少有人愿意搬家,南宋一半的民众都会被忽悠走……
而赵军在宣传队员的口中,更是成了战无不胜的代名词。而金军则被描述得不堪一击,赵抗听着就觉得不对了,“你们这么宣传,百姓们不会怀疑吗?要是我们真这么强,金军真那么弱,我们又何必招募义勇军呢?”
宣传队负责人面无愧色地答道,“大王尽管放心,民众心中都是崇拜英雄的,只要能激发出他们的这一心理,事迹合理不合理并没有太大关系。当年岳少保挺进中原时,伤亡其实相当大,但那些五百破十万的传说不是一样没几个人质疑吗?”
“好像有些道理,但万一有人质疑,你们准备怎么解释?”赵抗可不像普通民众那样好忽悠。
“很简单,就像当初岳少保北伐时那样,将一切不顺都推到贪官污吏的身上好了!呃,我们赵国在宣传中是没有贪官的净土,所以这个黑锅就让朝廷来背好了。”那个负责人在赵抗面前倒是挺老实的。
赵抗听后一愣,不过他对此次南宋朝廷拒绝出兵也有不满,便没多说什么,只是又追问了一句,“万一有人还是纠缠不清呢?你的那些理由可是骗不到明白人的!”
负责人毫不犹豫地回道,“如果有谁还喋喋不休的话,我们就说他是汉奸卖国贼,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说完后有些得意的他见到赵抗那不善的眼神,立刻就住嘴不再说话。
“乱扣帽子吗?这倒是挺有效的,可是这样一来,我们与那些无良文人又有什么区别?”赵抗脸上闪过不豫之色,“算了,如今正值乱世,事急从权,暂时就这样吧!”
当然,赵军宣传队的人员都是秘密进行宣传,不然要给南宋地方的衙役给逮住,就不好了。毕竟他们可是到处散布诽谤朝廷的言论啊,但他们也很精明,从不留下物证。而因为赵抗的关系,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是没人敢动他们这些赵国的官吏的。
但不管怎样,宣传队的工作成绩那是没话说,自他们进入南宋境内以来,每月由南宋移居赵国的移民数量大增,照这个速度来看,哪怕不再通过战争掳掠等方式增加人口,赵国用不了十年就能成为超过千万人口的大国了。毫无疑问,这些移民的涌入,可以大大增强赵国的国力,不过赵抗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他召来那个负责人问道,“这些移民抵达我国后,肯定会发现赵国与你们所叙述的情况大不相同,只要有几个人回本土一说,你们的宣传不就白做了吗?”
“大王您制定的律法,怎么自己却忘记了呢?我们赵国可是禁止出境的,这进来是容易,但只要上了这条贼……呃,微臣是说,只要成了我们赵国的臣民,想回来都不可能了。就算有少数偷渡回本土的,我们也大可以给他们安些罪名,要朝廷帮助我们缉捕,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大王您觉得怎么样?”那个负责人显然早有心得。
“想不到你们是这么处理的……也好,反正国内是高度自治的,如果是确有不满可以内部迁徙,而只是不习惯的话,就让他们暂时忍耐一下好了。”赵抗可不是什么善人,恻隐之心也只是一闪而过。
赵抗最关心的自然还是义勇军的征募情况,目前看来很令人惊喜,才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在宣传队员们的巧舌如簧下,数万精壮已经征募完毕,并开赴前线。而此时北伐军因感觉兵力单薄,无力死守徐州,便在虞允文以疑兵之计稳住金军后,全军撤入海州城。海州城可以利用海军协防,至少防御上要轻松得多了。这样一来,义勇军与北伐军会合也显得安全多了,如果还是在徐州的话,金军新调来的骑兵可不是吃素的,他们大可以迂回到后方灭杀这些毫无战斗经验的新兵。
其实宋代虽然民风较汉唐时文弱一些,但民间习武之风还是很盛行的,这一点看宋江起义时就明白了。只是宋朝皇帝担心百姓造反,所以对很多兵器与武功进行了限制,比如朴刀就是一例,在长刀中它显得短小灵活,而且价格低廉,用于小规模的械斗很不错。但是一旦用于大规模的战阵,就显得不堪一击,而民间流传的武艺要么华而不实,要么就是只适用于一对一。所以宋朝民众就算起义,在正规军面前也显得很无力。这也正是抗金义军蜂起,但无一能获得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与两汉末年的情形完全不能比。
军队中这些问题倒是不存在,但宋朝的军队大多是用来安置囚犯和解决市民失业问题的,基本都是抱着混军饷糊口的想法,又能有多高的素质与战意?而“以文制武”的做法,则进一步削弱了宋军的战斗力。这“以文制武”也不是绝对不可以,但那个管军事的文官必须对战争和军队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才行,而宋朝士大夫阶层中普遍鄙视军人,又哪儿去找这样文武双全的干才呢?再加上徽宗时朝政腐败,徽宗赵佶更是少有的纯粹凭感觉管理国家的“极品”皇帝,宋朝不亡已经是大幸了……
但是,这些义勇军战士毕竟有些武艺的底子,只要矫正一下,就能具备不弱的战斗力,这可比重头开始训练快多了。只是这样在南宋境内大肆招人,不满的人可为数不少……
第三百七十八章 蕃客外逃
南宋皇帝赵昚就是其中一个,这些被忽悠走的精壮可都是他的子民,而且赵军宣传队总是将南宋朝廷作为反面典型来配合宣传,他焉能不怒?但是现在赵昚还有求于赵国,而且赵抗送给他的那七千精兵的忠诚度还值得怀疑,赵昚便只能暂时忍下了这口气。再说连给金国岁币,并向其称臣的耻辱都忍下来了,何况是同胞的一点小小的无礼呢?
但那些地方官吏可不像赵昚那样想得开,毕竟他们可是实际利益受损。税收减少是一方面,而且大量人口迁走引起的社会动荡,这都令地方官吏们头大如斗。更麻烦的是,由于这些情况的出现,原有的社会矛盾被激化了。举例来说的话,原本他们一年捞上十万贯百姓都能忍受,现在可能才捞了两万贯就有人起来闹事了……
而当他们试图镇压乱民时,赵国却为那些“贼寇”中的不少人提供了庇护,有些官吏在急怒之下逮捕了一些赵国派驻当地的办事人员,这下可捅出了大娄子。赵抗有了借口之后,立即将自己手中握有罪证、而且对赵国又不太友善的部分地方官员秘密逮捕,然后直接依照南宋律法对其进行了处理。于是,在征募义勇军的同时,南宋境内共有三十七名知县以上文官和十三名统制以上武官被处死。
这下子上表弹劾赵抗的折子如雪片般飞到赵昚手边,但赵昚也只得苦笑。真要较真的话,赵抗其实没有任何错误,这可是他当初受封赵王时被授予的特权。只是南宋法律向来是规定严格,但执行时却很宽松,特别是贪污腐败之类的案件,这实际上已经成了一条“潜规则”。所以赵抗现在这么一搞,才立刻就炸了锅。但问题在于,如果是其他人这么做,他一定很快就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事态根本不可能搞大。但赵抗不一样,首先,他有实力,就算那些贪官污吏都联合起来,他也不惧,因为他们没有军队;另外,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赵国,你想报复都没地方去报复;而更重要的是,赵抗并没一杠子打死所有人,只要你不太过分,而且比较听话,他是不会难为你的,所以南宋官吏内部也无法形成对付他的合力,连奸相秦桧居然都没有上表。
不过事态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虽然赵抗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但最后的结果居然是皆大欢喜,这还真是世事难料啊!首先,赵昚藉着这个机会,在那些空缺安插了自己的亲信,皇权迅速得到了巩固,反正恶人是赵抗做,他发现这个好处后还巴不得多来几次呢。赵国得利颇丰自不用说,连被宣传队搞怕了的南宋地方官也想通了,你不是要兵要移民吗?我给你准备好,你们就别来了,行不行?而赵国本来建宣传队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招兵拉人,既然现在能直接获得想到的,赵抗也没必要多此一举。于是赵抗便以摊派的形式,将任务派给了南宋各地官员,他要求每个地方每年要提供相当于当地人口千分之一的精壮,年龄在十五岁到二十五岁,以作为赵军的储备;提供相当于当地人口百分之一的健康男女,年龄在十三岁到三十五岁,以移民赵国。
地方官们本来执行这个任务时是不情不愿的,但很快他们便发现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正好可以将治下百姓中那些难以管理的“刁民”、“刺头”之类的打发到赵国去,这样州县可就好管理多了。而且如果任务完成得好,赵抗还给他们发奖金,这下他们就更积极了……
但不管如何,南宋的税收毫无疑问会受到影响,虽然数量并不算多,但因为支出一直很大,南宋看似恐怖的岁入其实并不能带来多少结余,所以这收入一减少,财政上的压力马上大增。本来这点数目挤一挤还是能省出来的,但正所谓“祸不单行”南宋境内的“蕃客”们突然大举迁往北方,并将他们的财产也大举卷走,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自从当初赵抗委托“天罪”将仅剩的力量全部投入到调查“神罚”上之后,他们便按照赵抗的吩咐,秘密绑架了一些身家中等的“蕃客”进行讯问,终于调查出了部分结果。原来,南宋境内超过半数的“蕃客”都或多或少与“神罚”组织有些关联。而就在“天罪”的首领雷龙准备根据掌握的情报开展下一步的行动时,在商海中磨砺得异常敏感的“蕃客”们已经察觉到了危险。他们反正有的是钱,便纷纷招募高手,增强安全保卫工作,并且加强了彼此的联系。再加上“天罪”如今的实力大不如前,一时之间很难下手,只好零敲碎打地绑架勒索一下,以获得一些资金恢复实力。
但是赵抗来到南宋后,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了,他甚至开始借用部分南宋地方官府的力量来处理那些罪证确凿的“蕃客”。“蕃客”们意识到他们在南宋境内已经无法保证安全,便纷纷变卖家产,逃往金国。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他们就带走了价值超过一亿贯的金钱和财货物资,令南宋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由于他们临走时,大量购买北方急需或者易于携带的商品,严重干扰了南宋的物价,很多地方都因此而动荡不安。
关于“蕃客”的问题,赵构临死前与赵昚谈过此事。原来,南宋建立初期危机四伏,而且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半独立状态,朝廷能得到的税收少得可怜。赵构为了摆脱这一窘境,便以极其优惠的条件吸引“蕃客”们来南宋通商和定居。这样一来,南宋的政权是巩固下来了,但是国内的商人则由于不平等的待遇,而被迫大量退出了商业领域。赵构很快意识到这一点,想要纠正那些短期政策的弊端。但是“蕃客”们也不是白痴,他们早就在南宋朝廷和地方上找到了大量的代理人。那些买办分子在主子的暗示下,以“不能过河拆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类的理由使赵构无法对那些短期政策进行改革。毕竟南宋的主流思想可是儒家思想,道德的力量大过法律,他们的理由又冠冕堂皇,赵构也无法反驳。在这种情况下,“蕃客”们的财富以惊人的速度膨胀起来,二十年增加了超过十倍。
第三百七十九章 灾难
赵构直到驾崩都没能找到解决这个不定时炸弹的方法,他并不主张用暴力方法解决此事,在他看来,如果这样做的话,南宋对外将全无信用可言,这是他父亲犯过的错误,他绝不会再犯。按照赵构的思路,赵昚暂时对那些蕃客们采取了拉拢的方式,将其中部分影响力较大的富豪任命为管理商业交易的官员,以保证他们的利益不受侵犯。可是赵抗这一搅和,就连那些“官商”都没几个敢留在南宋了。
无奈之下赵昚只得暂时管制“蕃客”们的自由,以防止他们恐慌性地出逃。但是事与愿违,这样一来“蕃客”们更加惊慌,而他们经营多年,赵昚又是新登基不久,管制根本没发挥多大的效力,结果没过几个月,有能力逃走的全逃走了……
而赵昚不但什么都没得到,反而得处理因“蕃客”们大举出逃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而这一事件的罪魁祸首赵抗则很“慷慨”地借给南宋朝廷一千万贯以应急,年息五成,真可谓“前门驱虎、后门进狼”……
在这个过程中,“神罚”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将近九成的“蕃客”都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加入了“神罚”这种后果是赵抗没有料到的。毕竟他对那些外国人缺乏了解,没想到他们的警觉心如此之高。至于“蕃客”们为什么都前往金国,主要是因为其他几个国家都太小了,市场狭小,商人逐利而行,自然只能去金国了。而且金国目前财政困难,急需钱粮,可以说是一拍即合。而“神罚”作为他们的代表,在派人与完颜亮进行了数天的磋商后,正式结成了联盟。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衣冠不南渡特战先驱[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娱乐春秋[精校版]回到明朝当王爷[精校版]奋斗在盛唐铁十字[精校版]武唐第一风流纨绔[精校版]汉祚高门[精校版]窃明[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铁骨[精校版]天魔极乐[精校版]我大哥叫朱重八[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李治你别怂小阁老[精校版]秦吏[精校版]护国公[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伐清[精校版]庆余年[精校版]东汉末年枭雄志[精校版]绍宋[精校版]崛起之第三帝国[精校版]张辽新传[精校版]三国之蜀汉我做主[精校版]谍影凌云李逵的逆袭之路[精校版]唐朝好地主[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北洋枭雄[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我的师长冯天魁[精校版]覆汉[精校版]带着仓库到大明[精校版]明末工程师[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重生之颠覆大宋[精校版]辽东钉子户[精校版]三国之吕布天下[精校版]金牌小书童[精校版]红色警戒之民国[精校版]江山国色[精校版]我当捕快那些年长安风流古希腊之地中海霸主[精校版]我是一个原始人[精校版]崇祯十五年[精校版]我非痴愚实乃纯良[精校版]异域雄心[精校版]虎狼[精校版]大秦:这皇子能处,有事他真上黑道特种兵国色生枭权臣[精校版]第五部队[精校版]巴比伦帝国[精校版]交锋[精校版]佣兵的战争[精校版]穿越时空之抗日特种兵[精校版]大国相[精校版]红楼春[精校版]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明朝败家子[精校版]寒门枭士[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医统江山[精校版]赝品[精校版]三国之袁家我做主[精校版]大宋之天子门生[精校版]大宋之风流才子[精校版]天下[精校版]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三国之袁氏败家子万历十五年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驻马太行侧[精校版]抗日之铁血远征军[精校版]天下枭雄[精校版]浴血逃兵[精校版]锦衣[精校版]大唐扫把星[精校版]大秦开局时间倒退三十秒[精校版]末日之最终战争[精校版]唐朝小闲人[精校版]醉迷红楼[精校版]清末英雄[精校版]巨浪[精校版]七品封疆[精校版]大秦帝师[精校版]小军阀[精校版]重返大隋[精校版]晚明[精校版]国士无双[精校版]大明国师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镇抚大秦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奋斗在盛唐衣冠不南渡三国之袁氏败家子大秦:这皇子能处,有事他真上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谍影凌云靖安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