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aqxsw.cc)--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aqxsw.cc

第408节

作者:魔力鸟
本次战役的结果也证明了以上的观点。刘备为了整个四川根据地的生死存亡问题,动用了在四川所有的精锐部队和优秀将领、谋士,全力争夺汉中地区长达一年半之久。反观北方的曹操,不仅增援汉中的行动慢慢吞吞,最后干脆没有经过什么作战就放弃了对汉中的争夺。
曹操的放弃汉中,就等于暂时放弃了进军四川、消灭刘备集团的想法。现在刘琮也是要逼迫曹操放弃汉中,好为自己将来进军关中做好准备!而魏延、张任、马超、黄忠加上庞统的组合也没有让刘琮失望,终于在永平三年春拿下汉中,随后魏延便领兵进驻汉中,他这个汉中都督也终于名副其实了。
拿下汉中之后,关于如何在北方大乱时夺取关中的问题在朝廷内部逐渐形成了两种观点。一个是诸葛亮、荀彧等人的计划,派疑兵出斜谷吸引魏军主力于关中地区,大军安从坦道,攻取陇右,切断魏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为进一步攻取关中和河西打下基础。
另一个是魏延的偷袭关中计划。历史上最终是采取了第一个计划,结果是虽然经过5次北伐(如果包括后来姜维的就更多了),也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关中的得失关系到刘琮的统一大业的进城,刘琮自然也不敢怠慢,考虑到历史上蜀汉数次北伐最终武功而返,刘琮可不想就这么一直二分天下。所以在这个决策问题上也会放下身段,反复征求众人意见,自己也是结合后世学的一些军事理论。
历史记载中关于魏延的偷袭关中计划,主要有两个版本:《魏略》的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腥聚合,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两个版本的前半部分是相同的,大致是用一万轻装骑兵出子午谷偷袭关中,不同的是后半部分:
第一个版本是计划占领长安一带,待诸葛亮主力自斜谷来会合,目标是一举拿下咸阳以西的关中地区;第二个版本则是要抢占潼关天险,将魏军增援拒于关外。
而事实上如今形势和历史上的蜀汉、曹魏和东吴三足鼎立不同。长安一带没有任何险要可守,这对于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刘琮来说,不会不清楚在这样的地形与骑兵和重装步兵为主的魏军决战是什么结果一旦关中成为战场,双方则均不能依靠当地供应粮草,十万汉军的粮草需要依靠汉中翻越秦岭来供应。而魏军可以依靠河东、中原进行补给(有渭河水运),比较方便(曹操当年攻关中就是依靠河东的粮草的),这样汉军必不能长久。
而且长安是魏国西京,又是雍州治所,仅城墙一周就有80里长。即使魏延击败或赶跑魏守军占领长安,也根本守不住。所以刘琮将魏延的计划详加分析之后,得出了一个基本框架,那就是偷袭关中——以轻装骑兵快速出子午谷到长安,不攻长安而迅速东进夺取潼关等险要,大军出斜谷攻略关中各地,并与子午谷骑兵尽快会合,坚守潼关、武关等险要,直接夺取关中,拒魏军于关外。
从战略上讲诸葛亮计划是夺取陇右,以后再根据情况进行发展;魏延计划是直接夺取关中,一步奠定光复汉室的基础。
如果汉廷的战略目标是光复汉室,则消灭中原的魏国是首先必须完成的任务。其后才是统一中国的大业。
从历史上看,以关中为根据地统一中国的有:秦、汉、隋、唐,而以关中为基地统一中国北方的则是前秦。而以四川或陇右为根据地统一中国或北方的则一个都没有。
陇右在人口、经济发达程度、对中原地区的威胁上均无法与关中地区相比,因此关中的失陷对魏国的打击是更为严重。
所以,要想完成光复汉室、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魏延的计划是比较积极的,而诸葛亮的计划是相对平稳,也是比较消极的。这也从历史的实际得到了证明。
从战术上讲魏延计划可以在短时间内成功,而后集中兵力坚守险要的潼关、武关、蒲坂等地,确保关中的安全,而且可以防止魏军主力的快速增援。由于魏国陇右和河西地区兵力不多又分散,完全可以随后逐步加以各个击破。这对于国力弱小、兵力不足的汉廷来说,是比较理想的;诸葛亮计划则由于道路遥远,相对要化较长的时间,这样,魏军就能赢得时间向战区增援大军。而且陇右的防御并不容易,除了正面的陇山隘口外,还有北面的高平迂回线路和南面的武都,都有可能遭到魏军的攻击。这样必定要陷入长期作战的局面,这对于运输线遥远的汉军来说,决不是战术上的好选择。
诸葛亮的计划看似非常有把握,是安全、十拿九稳的计划。但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从历史的实际看,诸葛亮所谓十全之计,在从228年到234年的5次北伐中,根本没有一次有完全成功的希望。即使是最接近成功的第一次北伐。
由于魏军主力已经到达关中,就是街亭不败,也会在陇右与魏军展开长期的作战,很明显,汉军从汉中到陇右的运输线过长,根本无法支撑这样长期的作战。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与东汉时期的隗嚣一样——失守陇右。
而看似冒险的魏延计划,一旦成功就可以依托潼关、武关、蒲坂津的天险,保卫关中,而这时关中将成为汉军可靠的补给基地,汉军最头疼的粮草问题无忧也。
所以两厢比较,诸葛亮计划即使成功也没有最终胜利的希望,而魏延计划一旦成功,可以说光复汉室的计划已经完成一大半了。
当然要想让魏延的计划顺利事先,除了要悄悄的加强汉中的军事力量外,就必须发动突然袭击,这个时机就是曹操去世,众子夺位!同时要隐蔽作好一切准备工作,快速进兵,抢在魏军增援到来前按计划占领各重要战略要点和险关,阻击魏军于关中以外。
黄忠和马超二人在汉中倒是能够率领骑兵完成这个任务。另外就是通过情报网络摸清楚魏军在关中的兵力部署,同时趁着魏国各处调动兵马,关中最薄弱的时候下手!当然为了确保顺利,刘琮计划在此之前将东线和中线的部分战将也秘密调往汉中,汉中集合以魏延、马超、庞德、张任、韩当、徐盛、黄忠甚至赵云等诸多猛将可以对关中守军形成局部压制。
当然这样一个计划并不是大张旗鼓的进行,而是藏于刘琮、魏延、庞统等人心中。人算不如天算,历史上曹操是220年死的,离现在还有一年的时间,刘琮不知道自己搅乱了历史进程,老天会不会按时收曹操,不过曹操已经六十四岁,而且把半生都是四处征战,想来也活不长。所谓万事俱备只等阿瞒归西!
第四百四十一章 阵前斗法
自汉中撤兵以后,曹操便一路回到了邺城,邺城已经早就成了曹魏的新的统治最中心,在最近的一年多时间里,南方的刘琮停止了挑衅,魏国上下也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内政上。尤其是几个皇子,眼看着曹操逐渐老去,身子一天不如一天,私底下便开始了明争暗斗。
曹魏集团的文武百官们也有各自的支持对象,边防那些武将们倾向于勇猛的曹彰,而那些文官们则倾向于才华横溢的曹植。而如今曹丕才是真正的魏国太子。曹丕自己心中其实也是十分焦急的,他声名远不如两位弟弟,只是因为精于政治算计,加上有司马懿从旁协助,逐渐赢得曹操的信任。
曹丕的优点是表面上看来忠厚老实,比较听话。论行军打仗,没法与曹彰比,论吟诗作赋也输曹植许多。三人之中感觉最好的是曹植,他在诗词歌赋方面的才华可以冠绝天下。曹操在那个最聪明的小儿子曹冲死后,更加看重曹植。
自古以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多了自然就会有派系。如今的魏国便是这样一个局面。其实魏国除了朝堂之争,内部统治也是曹操担心的,他知道自己是宦官之后,又是代汉立魏。如果现在天下只有魏国问题倒不是很大。问题就是刘琮是汉室宗亲,禅让登基,走的是匡扶汉室路线。
在道义上,曹操的魏国就输给刘琮的汉许多。而当年颍川荀氏叔侄的结局也是让魏国士子对曹操心存芥蒂。荀彧叔侄至于曹魏军团曾经是肱骨、栋梁,下场却是赐死,莫名病故。而荀彧最终选择带着天子出走也是让一些人唏嘘不已。
而刘琮在即位之后将锦衣卫与谍报司再次合并升格为监察院,位列同督察院、大理寺,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曹魏集团的宣传攻势。同时刘琮在诸葛亮的劝说之下,在加强军队的器械更新换代的同时,也逐渐加强了阵法演练,而徐庶、庞统、法正等人自然成了阵法的研究者、实践者,是整个朝廷的智囊团,时常会奉命穿梭在三大主要营地。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留着的。曹操一世枭雄终究还是抵挡住岁月的无情,汉永平三年(220年)春,一代枭雄,魏国开国皇帝曹操在邺城病逝。魏太子在曹丕在司马懿等人的扶持下准备登基。皇子曹植心有不服,认为父皇曹操另有遗命将大位传于自己。曹丕为稳定局面便当即羁押了曹植一党。
远在长安的曹彰得知父皇病逝伤痛之余也心存幻想不顾曹真、郭淮等人的劝阻带着手下三万精兵杀气腾腾的赶往邺城。
曹彰一走,关中地区防御空前薄弱,天赐良机,汉中都督魏延当机立断,一面飞马报知朝廷,一面整备兵马立即出发。按照当初的计策,由张任、韩当领兵五千抄小路直奔子午谷,准备绕道抢占潼关,自己与马超、黄忠等人率领五万大军出阳平关杀向长安,准备一举拿下关中。
此时长安城中只有守军两万,大将曹真、副将郭淮得知魏延来犯大吃一惊,连夜派出传令向安定费耀求援,同时快马报知邺城。话说张任率领五千轻装步兵一路急行,遇到县城、要塞都是绕道,七天之后便出现在潼关。
而魏延的大部队在十天之后也抵达了长安南郊。此时长安的守将包括曹真、郭淮、夏侯懋等人,原本还有曹彰、徐晃等人,历练也算强大,只是因为曹丕的坚持,南阳太守司马懿被调往邺城,徐晃接替司马懿驻守宛城。而曹操驾崩之后,曹彰便欲去邺城争夺皇位,不但自己走了,还带走了原本属于长安的三万守军!
尽管长安城只有两万人,曹真还是不想坐以待毙,他在向其他地方求援的同时,让郭淮率领一万五千人在长安南郊摆开阵势准备与魏延纠缠,自己在留在城中募集新兵,加固防御工事。
淮是魏军年轻将领中的领军者,郭淮祖父郭全是东汉大司农,父亲郭缊也是东汉的雁门太守。建安中期郭淮被举为孝廉,任平原府丞。曹丕为五官将时,召郭淮署为门下贼曹,后转为丞相兵曹议令史。
两年前,魏延率主力渡过沔水,顺山势隐蔽疾行,迂回到阳平关侧后之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南),依据险要地势,待机歼敌。夏侯渊为摆脱汉中被动,率兵争夺定军山。讨虏将军黄忠居高临下,发动迅猛冲击,斩夏侯渊及益州刺史赵颙,曹军大败,退守阳平关东。
夏侯渊与刘备作战时,郭淮有病,未能随其出战。夏侯渊死后,魏军新失主帅,怕为蜀军所乘,三军皆失色。司马郭淮和督军杜袭收敛散卒,号令诸军。也正是这次战役确定了郭淮在魏军中的地位。曹真也是对郭淮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最大限度的阻挡魏延进军等到援军到来。
郭淮率军出长安迎头便是碰上了魏延大军前部,领头者便是黄忠、韩当等人。郭淮虽然知道黄忠在定军山斩杀了夏侯渊,却是第一次见黄忠。见对方主将是个胡子、头发花白的老者,便动起了斗将的心思。
只是让郭淮没想到的是,不但黄忠,就连他身旁的韩当也是勇猛异常,出战的两个武将一死一伤,士气大跌!
郭淮见状咬了咬牙道:“按照事先的计划,开始结阵。”
副将杜袭沉重的点了点头,带着数员将领进入大军中,须臾间,只听到魏国大军中传来擂鼓之声,大军开始左右调动,军列阵型开始了井然有序的调配。
看着郭淮一帮人没入大军之后,黄忠一脸严肃,而庞统却笑出声来,对着黄忠道:“老将军,他们是想跟我们斗阵啊!”
“先是斗将又是斗阵,他们到底安的什么心思。”黄忠认真的看着对方变换阵型,随后仿佛猜到了什么,脱口道:“我总感觉他们是在拖延时间。”
“老将军说得没错,他们就是想这样每天抖一抖,然后不伤大雅的收兵,损失不大,却能实实在在拖时间等待援军。”庞统眯着眼,灌了一口酒葫芦,道:“不过我们不能给他们机会,张将军只有五千人马,驻守潼关压力颇大。所以此战必须要速战速决,不给他们喘息的余地。”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衣冠不南渡特战先驱[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娱乐春秋[精校版]回到明朝当王爷[精校版]奋斗在盛唐铁十字[精校版]武唐第一风流纨绔[精校版]汉祚高门[精校版]窃明[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铁骨[精校版]天魔极乐[精校版]我大哥叫朱重八[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李治你别怂小阁老[精校版]秦吏[精校版]护国公[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崛起之第三帝国[精校版]伐清[精校版]庆余年[精校版]东汉末年枭雄志[精校版]绍宋[精校版]张辽新传[精校版]三国之蜀汉我做主[精校版]谍影凌云李逵的逆袭之路[精校版]带着仓库到大明[精校版]唐朝好地主[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北洋枭雄[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我的师长冯天魁[精校版]覆汉[精校版]明末工程师[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重生之颠覆大宋[精校版]辽东钉子户[精校版]三国之吕布天下[精校版]金牌小书童[精校版]红色警戒之民国[精校版]江山国色[精校版]我当捕快那些年长安风流国色生枭古希腊之地中海霸主[精校版]我是一个原始人[精校版]崇祯十五年[精校版]我非痴愚实乃纯良[精校版]异域雄心[精校版]虎狼[精校版]大秦:这皇子能处,有事他真上三国之袁氏败家子黑道特种兵权臣[精校版]第五部队[精校版]巴比伦帝国[精校版]交锋[精校版]佣兵的战争[精校版]穿越时空之抗日特种兵[精校版]大国相[精校版]红楼春[精校版]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明朝败家子[精校版]寒门枭士[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医统江山[精校版]赝品[精校版]三国之袁家我做主[精校版]大宋之天子门生[精校版]大宋之风流才子[精校版]天下[精校版]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万历十五年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驻马太行侧[精校版]抗日之铁血远征军[精校版]天下枭雄[精校版]浴血逃兵[精校版]锦衣[精校版]大唐扫把星[精校版]大秦开局时间倒退三十秒[精校版]末日之最终战争[精校版]唐朝小闲人[精校版]醉迷红楼[精校版]清末英雄[精校版]巨浪[精校版]七品封疆[精校版]大秦帝师[精校版]小军阀[精校版]重返大隋[精校版]晚明[精校版]国士无双[精校版]大明国师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镇抚大秦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奋斗在盛唐衣冠不南渡三国之袁氏败家子大秦:这皇子能处,有事他真上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谍影凌云靖安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