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aqxsw.cc)--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aqxsw.cc

第195节

作者:韭菜东南生
吴甡皱着眉头,欲言又止。
朱慈烺明白了,吴甡还在为固守宁远之事而烦恼,早朝之时,谈论到宁远,吴甡忍不住又想发言,朱慈烺摇头又使眼色,不让他抛出弃守宁远城之策。但吴甡显然还是没有放弃,他憋在胸中不快,想要再找朱慈烺探讨一番。
“先生来的正好,我们一起去见一个人。”
朱慈烺笑,不管吴甡同意不同意,骑马先行。
吴甡坐轿在后跟随。
很快,朱慈烺就来到了城北的一处宅院门前
“臣宋应星见过太子殿下。”
朱慈烺下马进到宅院中时,宋应星听到外面的动静,已经疾步走出来迎接了,见到朱慈烺现身,赶紧双膝跪地。宋应星身后还跪着两个年轻人,好像是他的子侄。
“先生快快请起!”朱慈烺一脸尊敬,两步上前将宋应星扶起来,殷切问道:“先生一路辛苦了。本宫冒昧把你请来,不知道路上可还顺利?”
“顺利顺利。”宋应星慌不迭的回答。
宋应星也是有功名的人,宋应星和兄长宋应昇在万历四十三年同时中举,崇祯四年(1631年)宋应升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八年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十一年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为省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一府刑狱,不过任期未满,宋应星就辞官回家了。
因为有功名,又在官场里打滚了七八年,所以宋应星清楚的知道,自己这样的升斗小吏在太子爷面前应该有的礼节,因此当朱慈烺伸手扶他之时,他不但是慌张,而且还惊恐,他不明白,太子爷为何如此礼下于他?
其实这个问题他都想一路了,他不明白,堂堂皇太子为什么要召见他?而且还命他将家中子侄带来?十天前,当东宫的小太监和锦衣卫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简直不想相信自己的眼睛,现在回想起来,都感觉是在梦境中。
现在见到皇太子朱慈烺,他梦境的感觉就更是强烈了。
朱慈烺进到正堂坐下,目光再一次落到宋应星身上。
吴甡在旁边椅子坐了,也是盯着宋应星。
从皇太子朱慈烺对宋应星的重视态度看,他已经知道宋应星不是一般人。
宋应星1587年生人,今年已经快六十岁了,发须已经皆白,但脸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穿着粗布长衫,身材瘦长,看起来颇有仙风道骨之感,历史上他一共活了八十岁,身体非常好。朱慈烺用他,一点都不用担心他身体会出什么意外。
说了一会家常,见宋应星的情绪渐渐稳定,不那么紧张,朱慈烺切入主题。
“先生的《天工开物》我拜读了两次。”朱慈烺道。
宋应星惊讶极了,赶紧拱手做谦虚状,他没想到,太子爷居然会看自己的书。《天工开物》虽然极具历史意义,但在这个时代却并不为人重视,虽然有出版,但没有卖出多少,这个时代士子们最喜欢的还是风花雪雨,《天工开物》的出版数,还不如阮大铖戏本子的一个零头。士子如此,朝堂上的大臣也不例外,《天工开物》虽然在崇祯十年就出版了,但却没有掀起任何的波澜。
第188章 敝履明珠
等到满清入关,因为宋应星的政治立场,《天工开物》被列为禁书,很快就在中国消逝,一直到300多年后的民国初年,有一个人去查阅《云南通志》,发现里面说到冶炼铜矿之法时,引用到了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古书,于是他就到北京的各个大图书馆去搜寻这本书,结果没有查到,又去询问各个藏书家,也没有人知道这本书。
在经过满清将近三百年的统治之后,这本书在中国绝迹,连知道这本书的人也没有。
后来这个人偶然在一个日本朋友家发现这本书的日文版,于是他到日本的图书馆去查,这一查不要紧,发现这本书居然有英国,俄国,德国,日本,法国的翻译本。
你弃若敝履,别人视若明珠。
后世满清的《海国图志》也是这般境遇。
“先生之才之智,我深为佩服。”朱慈烺站起来,对宋应星施了一礼。
宋应星大吃一惊,赶紧跪倒:“臣不敢。殿下折杀臣了。”
朱慈烺把他扶起,一脸尊敬的说:“先生不必紧张,更不必惶恐,我说的都是真话,先生之书如果能在大明朝普及开来,每一个地方官吏,每一个工匠都能研读并且加以使用,那我大明朝的中兴指日可待!”
宋应星没想到自己的书竟然有这么大的功效,一时呆的说不出话来。
“先生请坐。”
朱慈烺拉着宋应星坐下,然后继续详谈。这一次朱慈烺切入中心,直接说农业,说马铃薯、玉米、番薯。
说到具体的事务,宋应星的紧张就消失很多,他侃侃道来。
“马铃薯、玉米、番薯都是西洋传来的外来物种,崇祯五年就有人在福建少量种植,去年之时,臣专门去了一趟福建,亲眼见到了这三种作物,并和种植的农户进行了交谈。这三种作物的耕种方法并不复杂,玉米有选苗、除草、勾锄三道程序,马铃薯和番薯就简单了,播种之后,基本就不用管,不过这三种作物都是怕热喜凉之物,福建的气候并不适合,加上百姓们还是喜欢吃米,所以这三种作物在当地的种植并不广泛。”宋应星说的很谨慎。
朱慈烺听的仔细,见宋应星居然亲自到福建查看,心中感佩,于是问:“如果把它们移种到北方呢?”
“这正是臣想说的。”宋应星有点激动:“如果把它们移种到更适合它们生长的北方,臣估计,玉米亩产至少能有六百斤,马铃薯和番薯甚至有可能会达到八百斤!”
作为《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的农学造诣非常高,他早就知道,马铃薯、玉米、番薯更适合在北方耕种,不过他原先只是一个小吏,又已经辞官,没有上奏折的权力,而且就算是上了,也不会有人搭理他,因此干着急没有办法。
其实宋应星之前,礼部侍郎徐光启十几年前就曾经呼吁在引进新物种,在北方种植,为此徐光启还曾经在天津有过一百亩的试验田,只可惜一直都没有引起明廷的重视。
马铃薯、玉米、番薯在中国广泛种植,是清朝的事,这也是清朝人口超过明朝的三到四倍,却没有天下大乱的原因之一。
“好。”
朱慈烺却已经压不住心中的兴奋了,米粟或者小麦一亩的产量不过三百斤,最高也不会超过四百斤,换成玉米就等于是翻倍,可以多养一倍的人口,如果这三种作物能在北方大规模的播种,困扰大明的饥荒一定能大大缓解。
其实玉米的亩产量远不止六百斤,只要稍有雨水,最少能有八百斤——现代社会里,种子优良,肥料充足,机械化播种的玉米亩产有一千五百斤。
吴甡听得眼睛大亮,如果这劳什子的“玉米,马铃薯、番薯”真有这么厉害,那大明的危局不是马上就可以缓解一半吗?
“先生,如果我把此事交付给你,专职督促百姓在北方大规模播种马铃薯玉米番薯,你可愿意?”朱慈烺看着宋应星。
宋应星愣了一下,到这时他终于是明白朱慈烺的用意了,赶紧站起来,深深一躬,激动的说:“臣自当竭尽全力!”
朱慈烺点头笑:“你中过举,有功名在身,就暂且先到我东宫,任一个左司直郎如何?”
东宫詹事府中官职最大的是詹事(正三品),其次是少詹事2人(正四品),再下面就是左庶子(正五品)、左谕德(从五品)等,因为崇祯的重视,詹事府没有缺额,各个官职都是满满,朱慈烺想要插人一时也插不进去,所以朱慈烺只能给宋应星一个并不常设的左司直郎的官职。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衣冠不南渡特战先驱[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娱乐春秋[精校版]回到明朝当王爷[精校版]奋斗在盛唐铁十字[精校版]武唐第一风流纨绔[精校版]汉祚高门[精校版]窃明[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铁骨[精校版]天魔极乐[精校版]我大哥叫朱重八[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李治你别怂小阁老[精校版]秦吏[精校版]护国公[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伐清[精校版]庆余年[精校版]东汉末年枭雄志[精校版]绍宋[精校版]崛起之第三帝国[精校版]张辽新传[精校版]三国之蜀汉我做主[精校版]谍影凌云李逵的逆袭之路[精校版]唐朝好地主[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北洋枭雄[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我的师长冯天魁[精校版]覆汉[精校版]带着仓库到大明[精校版]明末工程师[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重生之颠覆大宋[精校版]辽东钉子户[精校版]三国之吕布天下[精校版]金牌小书童[精校版]红色警戒之民国[精校版]江山国色[精校版]我当捕快那些年长安风流古希腊之地中海霸主[精校版]我是一个原始人[精校版]崇祯十五年[精校版]我非痴愚实乃纯良[精校版]异域雄心[精校版]虎狼[精校版]大秦:这皇子能处,有事他真上黑道特种兵国色生枭权臣[精校版]第五部队[精校版]巴比伦帝国[精校版]交锋[精校版]佣兵的战争[精校版]穿越时空之抗日特种兵[精校版]大国相[精校版]红楼春[精校版]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明朝败家子[精校版]寒门枭士[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医统江山[精校版]赝品[精校版]三国之袁家我做主[精校版]大宋之天子门生[精校版]大宋之风流才子[精校版]天下[精校版]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三国之袁氏败家子万历十五年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驻马太行侧[精校版]抗日之铁血远征军[精校版]天下枭雄[精校版]浴血逃兵[精校版]锦衣[精校版]大唐扫把星[精校版]大秦开局时间倒退三十秒[精校版]末日之最终战争[精校版]唐朝小闲人[精校版]醉迷红楼[精校版]清末英雄[精校版]巨浪[精校版]七品封疆[精校版]大秦帝师[精校版]小军阀[精校版]重返大隋[精校版]晚明[精校版]国士无双[精校版]大明国师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镇抚大秦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奋斗在盛唐衣冠不南渡三国之袁氏败家子大秦:这皇子能处,有事他真上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谍影凌云靖安侯